English

卡夫卡的中国知音

1999-12-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曹元勇 我有话说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残雪是一个奇迹。她的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种极端个人化的声音令人望而兴叹。谁也不能忽视她的存在,但同时又很难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对她的作品作出合理的解读。结果,残雪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外国找到她的知音。西方评论家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给予了残雪相当高的评价:“残雪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声音……”“残雪像弗朗西斯·培根的画那样,表现出中国的噩梦。”

如今,在我们尚未真正领悟残雪的意义的时候,残雪又以其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大吃一惊。这就是残雪的新著《灵魂的城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一部以残雪独特的方式对卡夫卡的作品——《美国》、《审判》、《城堡》等进行全新解读和描述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部分篇章最初在刊物上刊出后,在国内读书界就已引起非常复杂的反响;可说是,有的人惊喜,有的人期待,有的人气恼。惊喜的人在残雪对卡夫卡的解读和描述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卡夫卡;期待的人期望读到更多的残雪关于卡夫卡的文字;而气恼的人则发现残雪笔下的卡夫卡简直是对他们心目中的那个神圣的大师的一种亵渎。

在《灵魂的城堡》中,残雪一改人们所熟悉的众多西方作家或评论家(如昆德拉、欧茨、伽洛蒂等)关于卡夫卡作品的陈述,描摹出了一个全新的卡夫卡形象。在残雪之前,人们通常都是像理解一则寓言一样来理解卡夫卡的。人们不是把卡夫卡的作品看作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寓言,就是当作现代人宗教信仰的寓言来加以解读。而残雪首先把卡夫卡的作品当成了文学作品,把卡夫卡的小说当成了小说。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解读角度,使得残雪的著作显示出了独辟蹊径的创造性。比如卡夫卡的《审判》,在许多人那里是一部社会压抑个人,个人反抗社会的寓言作品。但是在残雪这里,却成了一部自我审判的、发现真实自我、最后作出自我判决的作品。正如残雪在书中所说:“K被捕的那天早上就是他内心自审历程的开始。”

对作品有创建性的解读,必须是在人们早已熟悉的艺术作品的细节上,发现出崭新的意义或内容。在《灵魂的城堡》中,残雪以其作为艺术家所特有的艺术感悟力成功地逼近了一个崭新的卡夫卡。比如在《审判》中,主人公K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被捕了,但被捕的原因却含混不明,K固执地相信自己是无罪的,但是,当他向邻居毕斯忒那小姐解释时,却不由自主地把毕斯忒那小姐当成了情欲的对象,欲行非礼。之后,当K一步步为了自己的官司奔走时,他与一个个女人的微妙关系时刻都在显示着他的本性。从前,人们总是忽略卡夫卡作品中的这些细节,为了某种严肃观念而随意肢解卡夫卡的作品。但是残雪以其敏锐的艺术家的感知力,抓住了这些细节,撕去了笼罩着《审判》的种种神秘的灵光,从而作出更为逼近真实的读解和描述。

残雪完全是以独特的、写小说的方式来解读和描述卡夫卡的作品的。她那一贯的写作风格——简洁的叙述与滔滔不绝的议论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在她对卡夫卡的描述中。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卡夫卡自己的写作风格。因此,可以说,《灵魂的城堡》是二十世纪末的一位中国作家与二十世纪初的一位西方作家的一次激动人心的相遇;它不仅是一个东方作家对一个西方作家的作品的长驱直入,而且是一个西方作家的作品在一个东方作家的精神世界里所获得的一次成功的回应。换言之,即卡夫卡终于在东方找到了他的知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